深圳启赋助孕 > 深圳助孕新闻百科 >

深圳代孕产子公司:北京天坛全攻略

时间:2019-04-16 19:03

来源:未知作者:佚名点击:136

  古人对于天,是非常敬重的,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

  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叫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天坛公园的格局。

  info:天坛在故宫东南方,占地273公顷,约为故宫的4倍。是明、清朝两代帝王冬至日时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北高南低,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天坛的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其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结,由南至北分别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另有神厨、宰牲亭和斋宫等建筑和古迹。设计巧妙,色彩调和,建筑高超。

  琼楼玉宇登上界

  经过很多年,10次左右的拍摄,才完成了这篇终极攻略,希望能让人们对天坛有一个非常深度的了解。

  有人说,只有法国人才会用背影作为电影封面,因为那是一种独有的浪漫精神,那么这种浪漫精神也是我对天坛的诠释,我相信这是离天最近的地方。

  银装素裹版◆祈年殿背影

  

  接下来,以下这些事,相信通过这篇攻略会颠覆你对天坛大部分的理解,比如:

  ●圜丘才是真正的天坛,而非大家熟知的祈年殿。

  ●在古代,作为皇家禁区的天坛居然可以买票入内,私自开酒铺,茶馆,你相信么?

  ●天坛处处体现天圆地方的设计。

  ●棂星门和牌坊源自同门。

  ●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屋顶是攒尖顶,而这种屋顶是没有等级的,你知道么?

  ●祈年殿最早是方形的,而并非圆形,后来也曾经屋顶为三色,并非今天看到的深蓝色。

  ●祈年殿的三级基座加上三重檐是当年中国最高规制的等级,在京城内也只有2个地方可以与它齐名。

  ●祈年殿的藻井是“九龙藻井”?这完全是个错误。

  那么好了,我相信胃口已经吊足了,作为一个天坛达人,我就来好好讲讲知识吧,更有“银装素裹版”系列特别版送上。

  地图

  首先送上天坛的地图,这样就可以对下面要介绍的各个景点的位置有所了解。

  

  天坛全景

  天坛的天圆地方,从空中鸟瞰是最可以感受的。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圜丘”、“祈谷”两坛同建在一个园子内。圜丘坛在南部,是天神的地方。祈谷坛在北部,是祈求丰收的地方。

  

  依照古人的思想观念,认为天地的结构是“天圆地方”,因此天坛围墙平面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此墙俗称天地墙。

  天坛的主体建筑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圜丘”、“祈谷”两坛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用墙相隔,并由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石桥相连。

  

  圜丘

  我们常说天坛。但是什么是天坛?可能大部分人都以为说的是祈年殿,那么,各位听好了,这个答案是错的,圜丘才是真正的“天坛”。

  圜丘四门

  圜丘坛在天坛南半部,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也称东天门;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南面正门叫昭亭门,也称南天门。

  天坛的南门入口,其实是圜丘坛的四大门之一,就是昭亨门。

  

  圜丘这四门,取意于《易·乾》中“乾·元亨利贞”。四门皆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

  昭亨门为圜丘正门,皇帝祭祀圜丘,大驾卤簿即停昭亨门外,皇帝由昭亨门左门入至圜丘瞻礼,所以在圜丘四门中昭亨门最为显赫。……昭亨门自1949年后长期封闭,1977年修缮后始开放,今为天坛公园南大门。

  泰元门为圜丘东天门,在圜丘东南一里许,东西向,形式与昭亨门同,唯规制稍小,东向嵌以石额,上书“泰元门”。明时,泰元门外有崇雩坛,皇帝雩祀经泰元门。明隆庆元年(1567年)废雩祀,泰元门归于沉寂,长期置闲。

  广利门在圜丘西南,东西向,制同泰元门,唯额西向,书“广利门”。

  成贞门,在皇穹宇北,南北向,为圜丘坛的北天门。门北接祈谷坛丹陛桥,故成贞门也是祈谷坛的南门。成贞门形式如昭亨门,但规制略隆于昭亨门。

  四大门含义:

  昭亨:光明;通达。?

  泰元:天之别称。?

  广利:广大;惠利。?

  成贞:成就;吉祥,也是卜卦。“成贞”也取美好愿望达成,卦成之意。?

  四个词语皆取大吉祥、大太平、恩惠天下之意,美好愿望上达天庭,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棂星门

  棂星门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门的一种形式,出现时间不晚于唐代。棂星门是从唐代的乌头门发展而来的。《唐六典》:“六品以上,仍通用乌头大门”。?棂星门通常是两个立柱,上搭一根横木,称为额,形成门框,内装对开门。?《旧五代史》记载“正门阀阅一丈二尺,?二柱相去一丈,柱端安瓦桷墨染,号为乌头”。

  宋代的官方名称,沿用“乌头门”、表楬、阀阅,俗名“棂星门”,清代只有棂星门名称。从宋代《营造法式》卷三十二第二页记载的乌头门图,可以看出和现在的棂星门略同,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宋代的乌头门有两扇或独扇木门。每扇木门的宽度等于门高的一半;木门分上下截,上截安装透空竖檽,下截安装障水版。

  柱头安装黑色防水罐,(唐宋称为乌头),清代称为“云罐”。宋代乌头门左右两根立柱,高度由八尺至二丈二不等,宽度为柱高的百分之5,厚度为柱高的百分之3.3;立柱前后必须有“抢柱”斜撑。清代的棂星门多为石造,木抢柱蜕变为抢柱石。因为牌坊也是从乌头门发展而来的,所以有人认为棂星门是牌坊的一个支流。

  

  ◇◆银装素裹版◆圜丘棂星门◆◇

  

  蓝色琉璃瓦

  圜丘我最爱的蓝龙,天坛的蓝色琉璃瓦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他代表“天”,蓝色才是允许使用的,所以蓝色琉璃瓦的等级高于黄色(皇帝使用)和绿色(太子使用)。

  

  ◇◆银装素裹版◆圜丘蓝龙◆◇

  

  而祈年殿,明代三层屋顶是清、蓝、黄琉璃瓦,乾隆年间全部改成蓝琉璃瓦,这不得不说是乾隆的一大成功,他的审美观还是非常出色的。

  

  天心石

  圜丘的上层台面四周环砌九圈台面石,中心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十八块石板,以后依次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

  

  燎炉

  圜丘周围遍布燎炉。

  燎炉是用于焚化供品的铁炉,这里的八座燎炉位于燔柴炉东北方,分别焚化祭祀配位即清朝前八代皇帝神位前所陈放的供品。

  

  燔柴炉

  燔柴炉位于圜丘坛外壝内东南,座南朝北,圆筒形,绿琉璃砖砌成,其东西南三面各出台阶九级。燔柴炉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仪时焚烧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望灯

  位于圜丘坛外壝内西南,是祭祀时照明用的灯具,清代祭祀时有三座。每座望灯下以石砌望灯台和夹杆石固定,望灯杆高古尺九丈(28.8米),顶端有如意杆和滑轮,以控制望灯升降。旁以三根巨大木质戗杆支撑,望灯由无量杆悬挂。

  

  圜丘坛

  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坛面原来使用蓝?琉璃砖,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后,改用坚硬耐久的艾叶青石铺设。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

  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虽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这是因为坛面光滑,声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反射回来,与原声汇合,则音量加倍。

  

  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高5.17米,下层直径54.92米,上层直径23.65米,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

  

  圜丘坛设计

  ◇◆银装素裹版◆圜丘坛全景◆◇

  

  圜丘坛的外墙也考虑到“天圆地方”,图中右侧为内墙的“圆”,左侧为外墙的“方”。

  

  外墙“方”角处的蓝鸱吻设计格外精彩。

  

  ◇◆银装素裹版◆“地方”蓝鸱吻◆◇

  

  另一角度的“天圆地方”。

  

  ◇◆银装素裹版◆“天圆地方”◆◇

  

  天坛不愧是与天最接近的地方,很多人认为天坛很肃穆,但是以我20年对天坛的最终感受来说,这里是最适合蓝天白云的,这才是“天”坛的巅峰效果。

  

  圜丘棂星门

  是古代祭坛壝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天坛圜丘内外壝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八组24座,称“云门玉立”。

  从圜丘坛北侧的棂星门遥望中轴线第二个主体建筑-皇穹宇,整组建筑的气势非常壮观。

  

  ☆★天坛乱象★☆

  普及一个知识,天坛表面上看在明清时期是最庄重的地方,但是由于封建末期乱象丛生,表面的安定下,秩序其实已经是混乱不堪,污烟瘴气了:

  明朝天坛可以骑马射箭,可以买票入内:据明代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京师唯天坛游人最盛。”每年端午节,这些“游人”在此地举办骑马射柳比赛,不少太监也参与其中。

  堂堂皇家祭天之所,怎敢如此践踏?因为,天坛内有神乐署,大祭时负责配乐,平时授徒,相当于皇家音乐学院,就在天坛内办公,为增加收入,他们先在坛内开茶棚,渐次把天坛当公园,坐收门票。

  明朝初期实行天地合祭,天坛活动不断,如此沿袭了多年,到明嘉靖年间,明世宗“大礼议”,改为四郊分祀,又建了地坛、日坛、月坛,天坛的地位相对下降,祭祀活动也不那么频繁了,后来明世宗在故宫内几乎被宫女勒死,搬到西苑居住,长年不参加祭祀,天坛大祀只派官员替代,管理日渐粗疏。

  

  明亡清兴,天坛制度依旧,只要有钱,照样可以进进出出,连《顺天府志》都记载道:“挈酒游高粱或天坛,坛中有决射者,盖射柳遗意。”当时文坛领袖王士祯还写诗记载了自己在天坛品茶的感受。可见大家习以为常,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祭坛本是圣洁之地,为何管理如此模糊?因为它是皇帝的财产,和老百姓没什么关系,所以没人爱惜它,对于守卫它的官兵来说,只要上面管理松懈,谁肯给点蝇头小利,便听任他侵占、损害。

  作为农耕国家,敬天法祖本是了不得的大事情,在意识深处,大家也觉得它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换言之,天坛属于公共财产,应该保护好它,可围上墙,大家平时看都不能看,那么,谁还会觉得那里面也有自己的一份呢?

  

  清朝天坛可以开药铺,酒铺,茶社:当雍正皇帝知道天坛成了公园后,曾经震怒,严加惩治,在他的努力下,短期内确实起到明显效果,可他死后不久,天坛再度沦为游乐场。

  清乾隆时,神乐观的道士在天坛内设花圃、开茶馆、酒铺,一则为了招引游人,挣钱养家;二则也便于他们自己在神乐观内携妓宴饮。乾隆八年,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勃然大怒。下令拆毁花圃、茶馆、酒店,驱逐提点以下全部道士,并改神乐观为神乐所,由太常寺满汉官员充任管理人员,严禁闲人和妇女进入坛门。

  乾隆二十年,神乐所的道童常带外人入坛嬉游,神乐所的满汉官员也常着道装与道士一起讲论经典,这又一次惹恼了乾隆,他下令把神乐所改组为神乐署,更官制,逐道童,并规定署中人选一律由礼部在太常寺司员中指派,各庙道童一经考入神乐署,就得与原道观脱离宗教关系,署中满汉官员严禁习道教、穿道服。

  

  到嘉庆年间,神乐署内不仅药铺林立,茶社买卖也兴盛起来,“聚集闲杂多人,或至话古弹词,亵越尤甚”。嘉庆皇帝一再下令清净天坛,最后只剩几家药铺存留。

  加大管理力度,皇帝就要面面俱到,也就没时间去考虑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了,即使油尽灯枯,也难免人亡政息,清代关于天坛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条文历历在目,对于违反者的惩治也很严,表面上看,权力很强大,可这点小事,居然就管不好。

  

  皇穹宇

  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有东西配庑各5间。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回音壁。

  皇穹宇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即回音石: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圆形围墙环绕,墙高3.72米,直径61.5米,周长193米。内侧墙面平整光洁,能够有规则地传递声波,而且回音悠长,故称“回音壁”。

  

  皇穹宇之天宇

  

  ◇◆银装素裹版◆皇穹宇◆◇

  

  皇穹宇内景

  皇穹宇由环转十六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我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

  

  皇穹宇配殿

  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

  

  回音壁

  实际上,这里的精华在于回音壁,目前由于游客太多,回音壁已经被安上栏杆了。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8,90年代的时候,那时没有安装护栏,回音壁的效果我亲身感受过,确实是存在的,这是一种传声原理,不存在神话一说。

  三音石

  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你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你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你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三音石的回音现象与圆形院墙和周围?的建筑物有关,声音从三音石发出后碰到院墙和建筑物反射回来产生回音,由于声音发出的位置不同,声音反射回来的速度不同,于是产生了不同的回音效果。

  

  朝灯和香炉

  朝灯通高346厘米,檐径210厘米,灯身上径153厘米,下径158厘米。圆形,伞形檐,上有宝顶。灯身上收下张。方柱形四足,灯通身红色,四周有窗,黄缎围里。置于祈谷坛与皇穹宇院内。

  

  九龙柏

  九龙柏位于皇穹宇西侧,相传于1420年所植,又名“九龙迎圣”。

  据说皇帝来祭天时路过此地,有好事者献媚说这九个突出的树纹是“九龙迎圣”,皇帝听了这奉承话自然心情爽悦。此说相传至今,其实就是为图个吉利、吉祥。九龙柏为柏科,圆柏属,树高逾10米,胸径1.2米,树龄590多年。

  曾经传说:有一年京城久旱无雨,乾隆皇帝在祭天祈雨时,忽然看见九条小蛇,蜿蜒似龙,从天坛皇穹宇的围墙内疾行而出。乾隆皇帝急忙派人寻找抓捕,但巡遍周围,并无所获。乾隆皇帝正在纳闷,忽然看见身边不远处一株柏树的身上,似乎有九条小龙盘绕其上,感到惊奇,以为是那九条小蛇化身为小龙依附到了这棵柏树之上,于是下令保护之。这棵柏树,只因为这一次偶然的意外,便一下子成为被大清皇帝赐名为“九龙柏”的神奇之树!几百年来,这棵柏树生长茂盛,虬枝葱茏,那九条小龙已然长大,愈发显得龙体清晰,龙貌昂然。

  

  文字砖

  九龙柏北侧墙有文字砖,为天坛仅存的明代嘉靖年间的老墙。

  

  丹陛桥

  皇穹宇北,过成贞门,连接着祈年殿的便是丹陛桥。

  成贞门

  皇穹宇北,是成贞门,上面已经介绍。

  

  通过成贞门的门钉数量可以看出,横着是九,竖着也是九,所谓九五之尊,九是级数,等级最高。

  

  丹陛桥

  丹陛桥是连接祈谷坛南砖门及其南天门(成贞门)的甬道,也是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轴线,长360米,宽30米。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 丹陛桥长近360米,宽30米,北高南低,是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纽带。它一改中国古建筑中以建筑的排列组合形成的一种虚的、无形的轴线布局的做法,形成了一种实的、有形的轴线。这种做法,在宫殿建筑中绝无仅有。

  

  七十二长廊

  祈谷坛的神厨、神库和宰牲亭与祈谷坛之间由长廊相连,长廊由东砖门至东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共七十二间,与祈年殿大小三十六根柱子相对应,象征七十二地煞。长廊长廊宽5米,总长350米,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连檐通脊,覆绿色琉璃瓦。是祭祀时将宰牲亭、神厨、神库存放的祭器、祭品送至祈谷坛的通道。进东砖门后,再临时搭建走牲棚至祈谷坛南侧东台阶。

  

  七星石

  七星石是明嘉靖年间的镇石,迄今已470余年。传说明代建都北京时明成祖(朱棣)想寻找一祭天场所,一天夜里,他梦见天门大开,北斗七星落于此地,于是在此建天坛祀天。其实这些石头极为普通,明嘉靖九年(1530年),有一道士说这里太空旷,不利于皇位和皇寿,就设七石镇在这里。清朝又在东北方加一石头,表示不忘祖籍。因此说是七星石,其实是七大一小共八块巨石。

  

  北宰牲亭

  北宰牲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属于天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是准备祭品的地方,二处建筑间建有长廊相连,通往祈年殿,历史上,在宰牲亭把牺牲屠宰之后,通过长廊送到北神厨。

  北宰牲亭包括山门和宰牲殿,井亭等建筑,用于屠宰祭祀所用的牛、羊、鹿、猪等牲畜。

  

  六角井亭,因为祭天用的牲畜不能动刀,所以也叫打牲亭。

  

  遗址

  北宰牲亭修缮时,保留清理了北宰牲亭内灶坑、烟道、水槽、漂牲池,即宰杀牲畜后的清洗池等遗址。

  

  灶台

  灶台长达11米,宽2.5米,设有6口铜锅。每口铜锅直径近1米,深也逾1米多,能盛800多斤水,主要用于当时烧洗涤牺牲用的开水。

  

  南木檩

  这里还展示了一根长7米、重400余斤的南木檩,是修缮南神厨时替换下来的残件。

  

  北神厨

  北神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属于天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是准备祭品的地方,历史上,在北神厨制作成祭品之后,祭祀时祭品通过长廊送到祈年殿献祭。

  神厨在宰牲亭西侧,院内有正殿,东,西殿以及井亭。

  正殿为神库,祈谷大典前一日,将神厨备办的供品按各神位所需分别陈列于神库殿内,供皇帝亲临查验。

  

  东殿为左神厨,西殿为右神厨,是为祈谷大典备办粢盛庶品、玉帛牲醴等三十余种供品的专用厨房。

  

  内部精品展品如下:

  ★明代鎏金铜编钟★

  是天坛公园内唯一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为镇馆之宝,根据记载,编钟应为16枚,天坛目前仅存此一枚。这枚明代造就的编钟,铜质鎏金,是演奏中和韶月的主乐器,通高26厘米,总重17.5千克。从明永乐皇帝朱棣开始,历代皇帝都是在这些编钟的敲击声中祭天。

  

  ★金交椅★

  呈金黄色,由楠木制成。这其实是一把折叠椅,皇帝出行时由随从带着,皇帝走累了之后打开了就坐。这把金交椅的椅座有一些破损,边上已经开裂。折叠的龙椅很罕见,而其材质、做工也丝毫不差。楠木在灯光的照射下反射出金黄色的光泽,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龙椅★

  呈深红色,椅背、扶手处共雕刻了14个龙头。龙首神情生动,龙椅遍布云纹,仿佛这十几条神龙在云中时隐时现。这把龙椅的奇特之处在于14条神龙的龙首都是朝向座位。这把龙椅并非是活人坐的,而是用于供奉祖先牌位,代表皇帝死后也可以坐龙椅。

  

  ★乾隆玉玺“万世法戒之宝”★

  这方印由碧玉雕刻而成,通体呈深绿色,上面盘踞着一只神兽。这方“万世法戒之宝”玉玺采用阳文(表面凸起的文字或者图案),字体古朴端庄,暗合了敬畏上苍、祭祀祖先的用意。

  

  斋宫

  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座小皇宫。它建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卫设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东北角有一座钟楼,每逢皇帝进出斋宫,都要鸣钟迎送。斋宫内城分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以正殿为中心;后部是皇帝的内宅寝宫;中部是一个狭长的院子,院内两端各有廊瓦房五间,是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斋宫面积4万平方米,有建筑房屋200余间,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规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

  明、清两朝皇帝均在祀前来此“致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后“致斋”的前两日改在紫禁城内斋宫“致斋”,最后一天才迁居天坛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163间。宫面东,正殿5间,为无梁殿式供券砖石结构。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5间,东北隅有一座钟楼,内悬永乐年制太和钟一口。

  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短暂休息的地方。

  时辰亭

  时辰亭是一小型殿宇式石龛,下设一窄高石座。祭天大典开始前,由钦天监官员届时将时辰牌进于时辰亭,皇帝依所奏时辰,从容起驾出宫,临坛行礼。

  

  铜人亭

  铜人亭,位于斋宫无梁殿月台上北侧,石制四柱,四面砖券拱形,绿琉璃瓦方形攒尖顶,顶上设四方吞脊宝珠。高5.5米,方2米,构造精美。是斋戒时放置斋戒铜人的地方。

  

  钟楼

  钟楼位于斋宫外层东北角,绿琉璃瓦顶重檐歇山式,内悬明永乐年铸素面大钟一口。大典前,皇帝起驾出斋宫,开始鸣钟,到达祭坛则钟声止。

  

  无梁殿

  无梁殿即斋宫正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绿琉璃瓦庑殿顶,殿内为砖券拱顶,殿前月台崇基石栏,三出陛,正阶十三级,左右各十五级。月台上北侧有斋戒铜人亭,南侧有时辰亭,正面台阶中间为云纹浮雕丹陛。

  

  无梁殿内景

  无梁殿是皇帝白天斋戒场所,殿内陈设朴素,明间所悬“钦若昊天”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表达了天子对皇天上帝的虔诚之心。

  

  神乐署

  在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神乐署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明代叫神乐观,当时神乐观的乐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担任。

  明朝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有300名乐舞生随驾进北京,以后明代神乐观常保持有乐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时乐舞生总人数达2200名。

  

  双环亭

  天坛的双环亭坐落在祈年殿西北方向的绿树古柏中,景区核心建筑的双环亭(也称万寿亭),由两个重檐园亭衔接并合而成,结构精巧,造型新颖,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少见。该亭两翼,各有一座小巧的方亭,名方胜亭。亭子之间以游廊贯穿连接。亭子和游廊的梁枋上,绘有山水、人物、花卉以及西湖风景画。

  双环亭以南有一座扇面式建筑名“扇面亭”,灰色顶,苏式彩画,玲珑小巧,别具特色(这些建筑原为乾隆六年弘历为其母祝寿而建在中南海的景物,于1977年迁入天坛公园内供游人观赏游览)。在万寿亭东南,还有一座六角彩亭,名百花亭,与西北的万寿亭、方胜亭、扇面亭遥相对望,辉映溢目。这些不拘一格的亭台建筑多姿多态,构成一组双环亭景区。

  双环万寿亭

  原在中南海,亭体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而成,结构奇特严谨。造型巧妙不俗。亭顶孔雀蓝琉璃瓦,色泽明快。据说是乾隆皇帝弘历为母亲五十寿而建,1975年迁到此。平面形状寓意一对寿桃。

  双环亭完美的内景。

  

  方胜亭

  方胜亭是两个方亭套合成一体,不仅平面呈现为套方形状,木架结构也巧妙、科学的连为一体,十分精巧,套环、套方,寓意吉祥、圆满。此亭是古建筑仅存一例。

  

  扇面亭

  扇面亭造型奇特,前窄后宽,结构精巧复杂,平面别出心裁,呈现古代摺扇的扇面形状。是我国古代园林中特有的建筑。

  

  百花亭(六角亭)

  百花亭原建于北京东城李鸿章家庙内,是慈禧皇太后御碑亭,一九七八年迁建于天坛百花园。亭子重檐六角,黄琉璃瓦顶,兰剪边,梁栋彩绘均为花草,故名百花亭,与百花园相得益彰。

  

  祈年殿

  丹陛桥北,是天坛的核心,祈年殿。首先看下祈年殿的整体建筑结构,天圆地方是无处不在的。

  

  券门

  祈年门前的券门是使用绿色琉璃的。

  

  ◇◆银装素裹版◆券门绿色琉璃◆◇

  

  祈年门

  祈年殿院落的正门,为庑殿顶建筑,殿宇五楹,中三间为门,崇基石栏,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祈年门中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进出左(东)门,百官进出右(西)门,该建筑系明初原物。

  

  祈年门附近的鸱吻设计也很有意思,如此近距离的“对目而视”,是非常少见的。

  

  ◇◆银装素裹版◆蓝龙◆◇

  

  祈谷坛

  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

  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祈年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

  

  中国古建筑屋顶等级排名

  中国古建筑大屋顶排名大致如下:

  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卷棚>硬山顶

  至于攒尖顶是非常特殊的,一般用于亭子这些东西,所以没有等级,比如下图中可以看出,四角攒尖,圆攒尖。

  祈年殿和皇穹宇使用攒尖(无等级)的原因很简单:为了天圆地方。但是祈年殿是三重的圆攒尖,可见其的地位。

  

  在北京皇城内,只有三个建筑是被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架起来的,三级基座是最高的等级,代表了最高的规格:

  1.紫禁城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整组建筑;

  2.天坛祈年殿;

  3.太庙;

  另还有明长陵也是这个规制(城外)

  三重的圆攒尖+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代表着祈年殿的最高规格。

  祈年殿,当你看到他的时候,必须为他折服,他并没有很多人认为的那么高,但是他的高度和宽度的比例由于接近正方,简直是神一般的比例。

  他特别的大气,特别的完美,即使经常看到,还是觉得很震撼,那都是因为他本身的气势。

  

  ☆★祈年殿的历史演化★☆

  1-明永乐?长方形:

  祈年殿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

  2-明嘉靖?圆形青黄绿顶: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

  3-清乾隆?圆形蓝顶: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

  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

  我认为,天坛的成功便源自嘉靖和乾隆的两次修改,让祈年殿成为完美中的完美。

  

  ◇◆银装素裹版◆红墙与祈年殿◆◇

  

  ◇◆银装素裹版◆祈年门与配殿之“地方”◆◇

  

  【小知识】★天坛文化-祭天渊源★☆

  祭天是古人对自然及人类自身认识的一种反映它源于生活,最初只是人们的一种崇拜行为,《礼记礼运》曰:"夫祀之初,始诸饮食、孀豚、英梓而土鼓。"祭祀也是人类思维形成的结果,是随着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出现而产生的,它代表了人类最初的觉悟,是人类脱离蒙昧、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中国古代祭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传说黄帝时期就已经有祭天的行为,尧帝时"乃命事慧和,钦若吴天",祭天的仪式已经很隆重了。

  早期,人们选择自然高地举行拜祭上天的活动后来才建造专门用于祭天活动的高台,称为祭坛,用以表达人们对上天的尊崇和企盼。人类社会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以后,祭天就成为统治者的专有权利。《礼记曲礼》即有"天子祭天地"的说法,成书早于《礼记》的《大戴礼记》亦曰:"郊止天子,社止诸侯,道及士大夫。"并说祭祀"所以别尊卑,尊者事尊,卑者事卑"。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者赋祭天以特有的含义,将其纳入封建礼制的范畴,使之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宋朝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也说:"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正是由于祭祀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因而被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君主奉行不辍,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而祭天更是被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成为"国之大祀"。

  

  历史上,专门用于举办祭天典礼的祭坛被尊称为"圈丘"。西周以后,在中国逐渐形成以"礼莫大于敬天,仪莫大于郊祀"为核心的祭祀制度。《礼记》有云:"祀帝于郊,敬之至也。"故由周公所制定的"冬至日,祭天于地上之圄丘"的祭天制度为后来的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所奉行,秦、汉以及唐、宋各个封建朝廷皆在国都营建祭坛祭祀皇天上帝,秦及汉朝初期将祭天的祭坛称为五峙,西汉中期以后及唐、宋诸朝皆将祭天的祭坛称为圄丘。

  有"五朝古都"之称的北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沮泽","沮泽"是当时燕国国君举行郊祀及游猎的场所。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改燕京为金中都。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金世宗完颜雍于中都城丰宜门南五里建郊坛,作为祭祀吴天上帝的场所。《金史礼志》记载金郊坛制度为:"南郊坛,在丰宜门外,当阙之巳地。圆坛三成,成十二膛,各按辰位。演墙三臣,四面各三门。斋宫东北,厨库在南。坛、演皆以赤土巧之。"

  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统一的元帝国,建都于北京,称大都。1306年,元成宗于大都丽正门东南七里建祭坛,用于祭祀天地元郊坛为三重圆坛,"地在丽正门外丙位,凡三百八亩有奇。坛三成,每成高八尺一寸,上成纵横五丈,中成十丈,下成十五丈。四腔午贯地子午卵西四位隆十有二级。外设二埠。内坛遗去坛二十五步,外坛遗去内坛遗五十四步。墙各四门,外垣南板星门三,东西根星门各一。圄坛周围上下俱护以璧,内外随各高五尺,坛遗四面各有门三,俱涂以赤",

  西周、秦、汉、唐、宋诸朝及北京金、元两朝的祭天建筑对明、清北京天坛的建造有着重要影响。明清北京天坛正是在继承中国古代历朝祭天建筑的基础上营建的。明清北京天坛规模宏大,它的平面设计、建筑布局、建筑技术及植物配置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天坛有着美轮美失的建筑造型,幽深静谧的园林环境,天坛的祈年殿更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杰作。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的祭坛,也是中国悠久的祭天文化的结晶,其宏伟的建筑、苍翠的古树、丰富的文物收藏既记载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也记录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

  

  ☆★天坛文化-天坛历史★☆

  明朝初建时定都于南京,在南京的钟山之阳建圈丘,钟山之阴建方泽,用以举行祭祀天地大典。后明太祖朱元璋决定改天地分祀为天地合祀,于是圄丘建大祀殿,为天地坛。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永乐皇帝朱橡决定迁都北京,于是兴工营建北京天地坛。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天地坛建成。明北京天地坛是按照南京天地坛规制营建的,史书记载明北京天地坛"规制悉如南京,唯高敞壮丽过之"。

  天地坛的中心建筑是大祀殿,大祀殿为重檐庞殿顶,砖木混做,是皇帝举行天地合祀的神殿。殿中设吴天上帝及皇帝抵神主,大祀殿后建有天库,大祀殿前左右设有配殿,配殿中设有岳、镇、海、渎、日、月、星辰及风、云、雷、雨诸神神主。大祀殿前设有仪门,为大祀门。按明初礼制,每年的春正月,皇帝率文武百官在大祀殿举行天地合祀大典,以明太祖朱元璋配享,以岳飞镇、海、渎、大明、夜明、周天星辰、二十八宿、风伯、云师、雷师、雨师及历代帝王诸神从祀。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春正月"甲戌"日,明成祖"大祀天地于南郊"。

  明朝天地合祀大典从明洪武十年(1377年)开始,历代沿袭举行了160余年,至明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熄进行"大礼议",决定恢复洪武元年(1368年)天地分祀的旧制,于是,在大祀殿南建圄丘,以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当年建成。圄丘由明世宗朱厚熄亲自定制,为三层台圆形蓝色琉璃建筑,环以内外两堪,内墙遗圆形,外墙方形,置两重损星门。圄丘北建泰神殿。嘉靖九年(1530年)冬至日,明世宗朱厚熄于新建国丘举行了隆重的祭天典礼。嘉靖十三年(1534年)十一月,明世宗朱厚熄谕礼部:"南郊之东坛名天坛;北郊之坛名地坛;东郊之坛名朝日坛;西郊之坛名夕月坛。"天坛由此而得名。

  实行四郊分祀之后,大祀殿废而不用。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朱厚熄改泰神殿为皇穹字,并诏令拆大祀殿。嘉靖十九年(1540年),明世宗朱厚熄在大祀殿原址建大享殿。"岁以季秋大享上帝,奉皇考睿宗献皇帝配"。大享殿由朱厚熄、"亲做具象",建设工期逾五年,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享殿建成。但这时朱厚熄经宫女杨金英谋狱之变后已移御西苑,"郊庙不亲,朝讲日废",再不肯到天坛祭祀,凡天坛大祀均遣官恭代。故大享礼仍在内廷举行,大享殿建成后也就一直闲置,但嘉靖皇帝对祭祀制度的一系列更改却最终奠定了天坛的基本格局。

  

  1644年,清王朝定鼎中原,以北京为国都。清王朝沿袭明朝旧制,仍以天坛为祀天之所,所有坛谴制度仍遵其旧。至清乾隆朝(1736-1795年),乾隆皇帝倡导开始对天坛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改建及扩建,先后修缮、改建及扩建了斋宫、圄丘、祈年殿、神乐署、坛墙;新建了寝宫、圄丘钟楼、圈丘门、花甲门、古稀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天坛著名的声学建筑"回音壁"也是在这一时期改造建成的。乾隆朝还于天坛广泛植树,种植了大量的松、柏、槐等树术。由于乾隆皇帝对天坛进行改建、扩建的一系列举措,使清乾隆朝成为天坛历史上继明嘉靖改制后的又一重要时期。乾隆朝以后,清朝逐渐衰败,再无力对天坛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天坛的格局一直保持至清末。

  1900年8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北京,天坛也被八国联军占据,帝国主义军队盘踞天坛达一年之久,天坛的建筑、园林及礼仪陈设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八国联军撤走以后,天坛神圣的地位不复存在,管理日渐荒疏。1918年天坛被辟为公园,面对公众开放。民国年间,天坛经历了军阀争战,日军占领,流民滋扰,虽然坛庙管理当局努力维护,但天坛仍然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建筑倾坦,古树凋零。1948年12月,国民党守军困守北平,竟扒毁了天坛的南坛墙,拆毁了明代石牌坊,伐除古松柏千余株,造成了天坛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

  1913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划天坛外坛为林艺试验场,以后又建传染病院飞防疫处、电台于神乐署,天坛坛域开始被挤占、蚕食,至20世纪70年代末,天坛东南、南、西南外坛被辟于天坛公园园外。位于天坛外坛西南隅,明清时期专门为国家大祀、中祀饲养祭祀用牲及祭祀牺牲之神的天坛牺牲所也被夷平,天坛原有的"回"字形的平面布局变得残缺,形成今天天坛公园"凸"字形的平面形状。

  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天地坛初建成时开始,天坛作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490余年,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结束了贯穿中国历史达五千年的祭祀史,专用于为皇帝祭祀服务的天坛从此"任人游览",1918年,民国政府将天坛辟为公园,实行售票开放。1951年北京市政府组建了天坛管理处,1957年,天坛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祈年殿内景

  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祈年殿的藻井为“龙凤藻井”,有很多人说是“九龙藻井”,那是错误的说法。

  

  东西配殿

  东西配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为前九后七,两排共十六楹。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以其“参差不齐”为由,拆除后殿,仅存前殿九间,用于尊藏供奉从祀神位。

  

  皇乾殿

  皇乾殿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位于祈谷坛内壝外北侧,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蓝琉璃瓦庑殿顶,崇基石栏,殿前设月台,月台前方和左右出陛各八级。院内西侧有古稀门。檐下悬挂“皇乾殿”匾额为明朝嘉靖皇帝亲书。

  

  展示秀

  天坛的建筑很少,但是如果论地标与震撼度,则在北京的建筑中居首,无人可以超越。下面是天坛的“展示秀”:天坛之“朝阳天开”

  

  天坛之“星夜明珠”。

  

  天坛之“光芒万丈”。

  

  天坛之“白玉无瑕”。

  

  天坛之“雍容幽雅”。

  

  天坛之“万籁俱寂”。

  

  世界遗产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天坛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此评价天坛: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一)天坛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各朝各代均建坛祭天,而北京天坛是完整保存下来的仅有一例,是古人的杰作。

  

  (二)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离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三)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制构件、圆形平面、形体巨大、工艺精制、构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国古建中罕见的实例。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

  建筑轴线北部的构图中心祈年殿,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得体。使人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天坛从总体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艺精品,极具艺术价值,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天坛这个古代祭坛建筑组群,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具备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准:把天坛这具有世界性突出价值的艺术杰作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将更有利对它的保护,使其永久传世。

  

  ◇◆银装素裹版◆祈年殿及其台座-正面◆◇

  

  ◇◆银装素裹版◆祈年殿及其台座-背面◆◇

  

  ☆北京地标-天界之门☆

  你可以说紫禁城最能代表北京,因为它有着世界上遗存最大,最完美的皇家宫殿建筑群;你可以说长城最能代表北京,因为它是世界奇迹,从卫星就可以看到万里蜿蜒;你可以说颐和园和圆明园最能代表北京,它们是皇家园林的典范,优雅美观。

  但是,当我们想选出一个代表性的建筑去设计LOGO,或者作为宣传,你会发现它们没有一个在独立中能体现完美的比例,完美的气势,完美的北京形象。

  信不信?我自己设计画了一个天坛LOGO,看看是不是最适合的地标?是不是简洁又大方?

  

  所以,唯有天坛才是北京地标,它的身材如此完美,它的气质自然优雅,它才是北京的代名词,没有之一。

  我们曾经失去了“天圆地方”最完美的建筑-洛阳明堂。但是至少,我们还有天坛。

  

  最后,让我们在更有艺术情调的鲜花丛中结束天坛的攻略吧。当你看到巍峨的祈年殿时,你一定会感叹不虚此行,那种视觉感是无与伦比的,正所谓“琼楼玉宇登上界”!

  
深圳代孕服务 深圳代孕l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Copyright © 2002-2013 深圳启赋助孕网深圳启赋助孕网 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